新闻资讯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儿童戏剧表演—有灵魂的教育
时间:2018-12-06 03:04:49来源:本站

  我到北京国贸道尔顿国际幼儿园讲学,园长向我请教了有关儿童戏剧表演的问题。儿童戏剧表演是我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与许多人交流这个课题时,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重视,但是我担心这会不会又变成中国幼教界追求时尚课程的一阵风!鉴于此,我专门撰文表达了我对儿童戏剧表演的教育理解和主张,以馈大家。

  戏剧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到中国唐诗宋词元曲三足鼎立,可说上到皇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无“戏”不生活。西方从20世纪20、30年代将戏剧表演引入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发展到今天已有近100年。近些年随着英美国际教育进入中国大陆,儿童戏剧表演引起了中国学前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学习,并且成为中国学前教育界的时尚课程。

  儿童戏剧教育在西方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戏剧表演可以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人。

  相对于中国当下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的传统园,以教具操作实践为主的蒙氏园,儿童戏剧表演确实是一门挑战性很大的综合课程,很多园长和教师都是望而兴叹。儿童戏剧表演是一门集发声、语言、表演为一体的综艺课程,需要游戏、绕口令、朗诵、故事、曲艺、播音、主持、演讲、文化、舞蹈、美术、音乐、演奏等十多个学科支持,需要儿童充分运用声音、肢体、表情、动作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需要儿童相互尊重,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同努力将特定的剧本演绎出来。

  儿童戏剧表演不仅是教学难,它还需要广阔肥沃的土壤滋养生长,否则,它会变成贫瘠土地上长不大的瓜果。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增加那么多学科种类和教育内容,“僧多粥少”时间怎么分配?如何保证教育效果和专业性?教学功能单一的传统园和蒙氏园对此深感棘手,只能将这个问题抛给社会兴趣班了。

  主题课教学在中国幼儿园方兴未艾,这种努力改善传统单一性教学活动的教育行动,可否成为承载儿童戏剧表演发展的沃土呢?根据拟定的某个主题,教师和儿童充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演绎这个主题,譬如文字、绘画、舞蹈、演唱、游戏、手工等。从教学意图上来看,主题课教育者渴望融入更多的学科种类和教育内容,这与儿童戏剧表演的发展需求是一致的。但是教师们在主题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操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挑战。

  中国国情决定了在很长时间里多数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基本素养都将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复杂性的教学设计不但让教师们勉为其难,大幅度地提升课外准备时间,而且学科种类和教育内容的急剧扩展让课堂教学变得难以驾驭,最后变成了走过场的教学展示。儿童们表面上被花样百出的事物吸引着兴奋异常,其实他们像牧羊一样被教师驱赶着东奔西跑,根本没有停下来吃草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效果最终可想而知。

  南师大许卓娅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大家都热衷于主题课教学,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大幅度地降低了学科教学质量。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规律,强行将它们堆积在一起进行教学,事实上变成了肤浅教学。

戏剧表演

  很显然,主题课教学自身的教学效果都难以保证,又如何谈得上为儿童戏剧表演提供教学支持呢!儿童戏剧表演需要的发展沃土究竟在哪里呢?令人欣喜的是,全混龄教育,这种代表着后工业时代的新型幼儿教育模式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拿传统园最在意的文化知识教学为例,看看全混龄教育如何实现超越。

  全混龄教育采用“教大带小”的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园的集体授课制,改为针对毕业班大孩子一对一教学或小组学习,教师和大孩子们各种学习活动和表演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低龄孩子利用自然吸收、自主学习和环境习得方式实现高效学习。全混龄教育将文化知识分为六部分:朗诵、拼音、识字、阅读、计算、书写,建立了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网状教育,其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儿童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恰是道尔顿教育的主旋律。道尔顿教育创始人海伦.帕克赫斯特认为,儿童天性是好奇的,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候。当儿童根据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项目,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他就会头脑敏锐、思维更加活跃,更有能力征服他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难题。

  在高效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再依托全混龄教育的教育循环效应、儿童的天赋本能和跨学科融合教育技术的支持,儿童们自学拼音,自主认字,自己出题计算等,学习过程全是由孩子自己控制,教师成为了教学辅助者。全混龄教育最终不但创造了惊人的文化教育效果,而且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学时间几乎缩减了九成。

  充裕的教学时间大幅度地增加了孩子们自由玩耍时间,也为全混龄艺术一体化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全混龄艺术一体化涵盖了小提琴、围棋、舞蹈、唱歌、国画、书法、小主持人、演讲等众多教育项目,并且全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是传统园和蒙氏园无法想象的。时间分配,教学操作和教育效果自然是大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那么全混龄一体化教育有何特别之处呢?

戏剧表演

  以小提琴为例,两岁孩子进入全混龄班,小提琴教师和大孩子们每天上下午各演奏10分钟小提琴。两岁孩子是自由的,但是他却依靠好奇心、观察力和直觉学习,在心中自如地运作着一把小提琴。等到四岁时,小提琴教师正式教授这个孩子学习小提琴,他一个月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技能。不仅如此,小提琴是主乐器,还会有架子鼓、非洲鼓和葫芦丝等延伸乐器学习。

  再以围棋为例,围棋课一周一节课,每次半小时。围棋教师教授大孩子们学习围棋,幼儿教师跟着学。平时大孩子们在自由时间对弈,弟妹们好奇地围观,两三年后,他们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地下起围棋来。其他艺术教育项目都是类似发展原则。

  全混龄教育拥有独一无二的教育循环积累效应,教师只要恰当地引导孩子们进入表演状态,很多东西就可以在孩子群体中实现自然流动。这不但节约了教师重复教学时间,而且孩子依靠天性驱动的自然学习效率是惊人的,文化和艺术全部教学时间加在一起,差不多也就是传统园正常教学时间的三成。

  需要强调的是,跨学科融合教育技术在艺术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板块根据内容可以分为现代文、诗词、歌谣和国学,其中诗词和歌谣从朗诵转换成演唱,文化和艺术实现了互通。演唱的歌曲支持舞蹈,它的音乐用于演奏,唱歌、舞蹈和乐器实现了教育融合;国画、书法、诗词实现了一体化教育;数学、围棋、朗诵实现了交叉性教学支持,等等。这与传统园完全独立的分科教学是不一样的。

  许卓娅教授期望的分科教学的专业性、许多教育者看重的融合性教育和教育社会性的运用在全混龄教育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本文关注的儿童戏剧表演所需要的沃土也寻觅到了教育源泉。事实上,全混龄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特质和教育推动力—集体表演,这切合了儿童戏剧表演所需要的教育形式,反过来儿童戏剧表演又将分散的,独立的,随机的学科表演内容利用有生命力的剧本串联起来,赋予了它们的灵魂,让它们鲜活起来。这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有灵魂的教育。